美國qz新聞網(wǎng)站日前刊載一篇文章,分析新加坡教育成功中的私人教輔影響。文章說,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新加坡在數(shù)學、科學和閱讀排名中名列前茅,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包括:政府在教育系統(tǒng)上投資巨大,任教老師極為優(yōu)秀,還開發(fā)出了不少科學、數(shù)學等領域的有效教法,同時新加坡舉國上下對教育一直保持著重視。但是除這些之外,新加坡私人補習教師和輔導學校對教育成功的影響常常被大家所忽視。
文章列舉了一組數(shù)字:在新加坡,40%的學齡前兒童、80%的小學生、60%的中學生都在花錢給自己補習功課,而1992年,大約只有40%的小學生、30%的中學生花錢補課。根據(jù)調(diào)查,大約34%的學生每月在補課上花掉500至1000美元,另外有16%的學生每月要花掉2000美元。學生所獲得的教育品質(zhì),通過社會補習這個環(huán)節(jié),被經(jīng)濟不平等施加了影響。這些補習學校的營銷策略是成功地煽動起家長的焦慮,“如果你不花錢,你的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越來越希望自己還沒上學的孩子能夠提前掌握基本的閱讀、寫作和數(shù)學等技能。在極其激烈的競爭氛圍之下,孩子的自由、游戲和休息時間都要犧牲,新加坡人的一個字眼“Kiasu”(怕輸)也就成了許多孩子和家長的日常狀態(tài)。這種狀況的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當私人補課輔導高漲的時候,學校很可能把“補課的孩子”的水平作為課堂教育的基礎水平,如果學校這么干,那對于沒有錢去補課的孩子來說將會產(chǎn)生災難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