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教育電視臺第一時間邀請到了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東北師大附中首席教師孫立權,對今年的高考作文題進行了解析。
孫立權老師:
今年的作文題是一個傳統的材料題。
通過傳播現象闡述哲理。但是考察的是理性,是思維,所以考察的是一個學生能不能通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然后就這個本質能不能對古今中外的材料資源整合。
這個作文題需要表達的是一種生活哲理。舉重若輕,舉輕若重。說的是大家都重視的不一定重要,別人忽視的可能是最重要的。大家都重視的可能不重要。
記者:高考作文在寫作的時候哪些因素比較重要?
孫立權老師:要想得高分,有三點形式上的因素比較重要。
一是漢字的書寫,漢字是否美觀和清楚,是否能讓閱卷人看清楚你在寫什么;二是語言方面,語言越整齊、新穎、優(yōu)美,會直接影響分數;三是層次結構是否清楚,是否能讓人賞心悅目。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對閱卷有很重要的影響。
記者:今年提前讓學生做了哪些作文方面的準備?
孫立權老師:和每年一樣,都會讓學生準備一些素材。按照主題、觀點,積累合適的名言警句。按照作文的母題,積累材料。積累是很重要的。
記者:這三年的高考作文有什么樣的變化?
孫立權老師:整體上看比較穩(wěn)定,將來的發(fā)展趨勢有可能難度變大。
2018年全國二卷,在形式要求上與去年相比變動較大,由材料6選3自主立意轉向了單一材料的深度解讀,重點考查學生對于同一話題的思考深度,對于考生而言是一次寫作和思辨硬實力的直接對話。
從內容上來說,本題錯開了當下的社會熱點和近幾年熱議的傳統文化,援引了大家津津樂道的“幸存者偏差”這一邏輯謬誤,突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強調學生對于自我思維的深度批判及其同生活現實的聯系,可謂是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一股清流。傳統的依靠文采取勝的考生面對本題將會面臨較大的挑戰(zhàn)。在全國語文教育突出傳統文化積累和語言文字運用的大背景下,全國二卷以邏輯謬誤入題,展現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要求。
從材料來看,本題使用了邏輯學當中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的案例,但是又有所改編和簡省,充分突出了材料的重點。英美軍方從最初的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到后來轉而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實際上是注意到了被忽略的、導致問題產生的因素,而這一因素恰恰是所謂“沉默的數據”。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這就催生出了第一個審題立意的角度,考生可以從“生活中重要的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或是“我們應當注重被忽略的部分”來切入,強調被忽略部分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從本質上來說,英美軍方的錯誤出在沒能從問題的本質去考察,始終是停留在問題的表層來探討問題的發(fā)生機制。表層來看,機體上彈痕多的地方才應該被加強,以保證這些部位今后再被打擊也不出問題。但如果從整體上進行考察,這些飛機正是因為沒被打到致命的部位才得以幸存,致命之處不言而喻,這就提醒考生,可以從“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入手進行分析,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發(fā)現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